【闻香翡翠文集44】浅谈人物雕刻技巧和面部审美的三庭五眼
石雕艺人常常引用“做人难”这句人生处世的俗语比作人物雕刻之困难。雕刻人物非但要具有真功夫的形似,而且要表现其思想感情的神似,欲得“神”更必须先有“形”,形神兼备才显其生动。例如寿山石人物雕刻中,人物的头部雕刻尤为重要,所谓的 “开脸”都是留到最后完成。 石雕人物作品以佛教题材最多,包括罗汉、观音等,此外,还有寿星及部分世俗人物。人物作品要做到“形神兼备”,有扎实的雕刻技巧和用刀技法固然十分重要,还必须懂得人体的解剖、结构、比例和运动变化规律方面的知识,能将它运用到作品中去。直观的人体由头、躯干、四肢组成,躯干由胸廓和骨盆组成,由能活动的位于背部中心的脊椎骨连结。如把头、胸廓、骨盆随动作变化而方向不同,看作是形似方块的固定体积,四肢的位置就比较容易安排了。 人的头面结构复杂,凹凸变化微妙,有几处高点(骨点)必须注意。头须的最高点,从侧面看偏近后脑,不是头的正中央;头部正面最阔处,上部位于耳后上方顶骨的侧面突出部位,中部是耳前面的颧弓最突出处,下部是下颔骨的突出处。在传统人物造型中,定型人物就有一个定型的脸面,根据脸型的差异,总括出“田、由、国、用、日、甲、风、申”等八字,代表不同的脸型。面扁方圆胖为“田”字脸;上削下方、下颔宽大为“由”字脸;面形方正为“国”字脸;上方下大为“用”字脸;形长方者为“日”字脸;下巴尖瘦者为“甲”字脸;额部方正、下颔宽大者为“风”字脸;上削下尖、两颧外凸者为“申”字脸。概括起来不外是方形、长方形、梯形、倒梯形、鹅蛋形几个大类。 刻划人物的神态除了整个身躯的运动姿态和四肢的动作外,面部的表情是最主要的,这是作者传达给观者各种情绪的主要手段。庄严、愉快、沉思、幻想、愤怒、哀愁等等情绪,都是靠面部肌肉的张弛牵动眉、眼、嘴甚至鼻的变化来表达,这个变化是十分复杂而微妙的。起主要作用的是一组表情肌,如皱眉肌、笑肌、颧肌、上唇方肌、鼻肌等。民间以“喜、怒、哀、乐”四字概括人的基本表情,诀曰:“若要笑,眼角下弯嘴上翘;若要愁,嘴角下弯眉紧皱。”“怒像眼挑把眉拧,哀容头垂眼开离,喜相眉舒嘴又俏,等样口开眼又眯。 ”十分形象化。 民间的技法口诀一般都是从外部直观着眼,与科学的解剖学的解释有很多共通之处, 两者结合,可能更便于理解。
古人有丰富的人体审美的蕴意,例如,我国古代有一本论著《写真古决》,描述了“三庭五眼”的标准比例关系,在人体审美中有着重要的价值,古代人物画使用的也是“三庭五眼”的面部器官定位法,如今还广泛运用于现代的美容外科手术设计之中。 古人根据比较稳定的表面解剖标志,确立了面部“三庭”定位法,包括大三庭、小三庭、侧三庭。 “大三庭”是将面部分为三等份:发缘点至眉间点、眉间点至鼻下点、鼻下点至颏点,如果这三部分基本相等,即为美的比例。 “小三庭”是将面下部1/3区域分为三个等份:鼻底至口裂点、口裂点至唇沟正中点、唇沟正中点至颏点,当这三部分基本相同,亦为美的比例。 “侧面三庭”是以耳屏中心为圆心,耳屏中心至鼻尖的距离为半径,向前画半圆形弧;再以耳屏中心向发缘点、眉间点、鼻尖、颏前点画四条线,将脸的侧面划分为基本相同的等分,形成的夹角为三个近似三角形,若夹角之差<10°为美,颏最突点恰巧落在弧线上即为美容颏。 “五眼”是指面部宽度在眼睛水平线上应具有五个眼的宽度,从左右外眦至两眼、两眼内眦的间距,如果这五个部位都几近相等,即称得上美的比例。 后人还在起源于中医“三庭五眼”定位法的基础上,不断加以延伸运用,并从面部中线向左右各通过虹膜外侧缘和面部外侧界作垂线,将其纵向分为四个相等的部分。这一方法对于做面部器官手术定位掌握,以及术前设计都有着指导意义,所以一直被美容外科领域沿用至今。 当然,古人的面部审美,除了面部“三庭五眼”定位法外,还包含着我国传统美学的色彩,例如“精气”、“形神”、“意象”、“合和”、“尽善”等美学范畴。 自古谁人不爱美,中医审美自古妙!对此,我们不得不赞叹:我国古医家的人体面部审美视角和情趣,不但早就发明了标准化的定位,而且还蕴含着时尚的元素。 以下是一些玉雕素描,仅供参考:
|